南京外國語國際部成功舉辦“基于STEM理念的化學課程基地”展示活動
來源: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部
時間:2019-08-01
5月24日,江蘇省“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化學課程基地”展示活動在我校報告廳成功舉行。
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在2015年成功申報江蘇省“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化學課程基地”以來,在基地課程建設、課堂教育實踐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豐碩的階段性成果。下午一點,展示活動正式開始。鄒正校長致開幕詞,南京市教育局周鵬副局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倪娟所長在百忙中撥冗與會分別致辭,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化學教研員趙華教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沈世紅教授、南京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化學教研員劉江田教授等出席了開幕式。本次活動由教科室副主任陳懿主持。
朱征副校長認為我國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國家及省內(nèi)STEM教育大會的召開、STEM教育理念融入中小學課程標準等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是我們也面臨缺少打破學段的整體規(guī)劃、社會聯(lián)動機制不健全、教師師資和培訓不足等發(fā)展瓶頸。在學習借鑒美國中小學STEM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我校與在寧知名高校合作,通過高校參觀體驗彌補實驗資源不足,通過高校教授來校講座彌補師資短板,通過科研項目合作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成為突破STEM教育瓶頸的一種有效嘗試。
新課程:文理并蓄 立體融合
第一堂展示課是由歷史組周媛媛老師、化學組周子藝老師共同執(zhí)教的“出窯萬彩—明清瓷器修復實驗探究”。南外+南博文物修復課程是由歷史組牽頭,南外和南博強強聯(lián)手合作設計開發(fā)。整個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為主,在學校老師和博物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分組探究實驗,查找資料,進行課題研究。展示課是以其中一組學生探究課題“研究銅著色劑在不同條件下的顯色”展開,與化學實驗探究方法進行交叉融合,以著名的銅紅釉為例,通過調(diào)整溫度、濃度等變量,探究不同條件對著色劑顯色的影響,嘗試制備出與古瓷釉料性狀、顏色接近的著色劑。把現(xiàn)代科技融入傳統(tǒng)修復工藝,“中國靈魂世界胸懷”的南外人希望能為傳承中華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此課程涵蓋了歷史、藝術、物理、化學等學科,運用學科融合,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家國情懷,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努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帶得走的能力,努力踐行STEM+課程中所致力于孩子終身的、整體的、綜合的、面向未來的教育。
另一堂由化學組吳悅老師主講“凝膠與水分子探針技術的碰撞”展示課是以化學學科為基礎,結(jié)合物理和生物學科,讓學生了解水凝膠的吸水原理、制備過程以及運用前景。此課程是由南外化學組設計的一門主題式STEM課程,以研究熱點水凝材料為主要內(nèi)容,以水分子探針技術作為主要表征手段,并將二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課程首先以生活中學生們常見的物品為切入點引出水凝膠,并以“嬰兒尿不濕”為例,教師演示實驗驗證其中的有效材料,以此解釋水凝膠的概念,描述水凝膠的特性。然后,通過人體的磁共振成像與食品中的“注水肉”“僵尸肉”的磁共振分析結(jié)果,讓同學理解何為水探針技術及其基本原理。接著,指出科研領域內(nèi),水分子探針技術在水凝膠中的應用。實驗部分則由教師先布置任務,學生制定方案,通過動手實驗體驗兩種不同材料的水凝膠制備過程,并利用水分子探針技術進行表征與分析,師生共同分析數(shù)據(jù),驗證實驗假設。拓展部分由教師介紹水分子探針技術在其他領域內(nèi)的應用,展示學生想要開展的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最后由一組同學介紹自己的研究課題,教師進行指導點評。
新理念:深度開發(fā) 兼具情懷
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機構(gòu)在嘗試實踐STEM課程,但是STEM課程的內(nèi)涵和意義到底在哪里?此次活動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關于STEM課程的理解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的層次上,它實際上包含了我們跨學科和項目融合的特點。對于STEM的理解是不是可以從教育意義的角度去重新定義,S代表sySTEM,STEM的課程是系統(tǒng)的,是對教師以及整個學科的深度開發(fā)。T代表teamwork,希望課程一定是一個工作的團隊團隊協(xié)作非常重要。e代表emotion,情感和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m代表mysterious,神奇的陌生的所以課上完以后不是僅僅解決了一個問題,而是留下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為了學校為了學生為了學習。課程基地要創(chuàng)設學生特色鮮明的教學環(huán)境。比如南外的博物館課程既有歷史的穿插,還有化學學科教學特色的融合。它提供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這樣的課為我們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向新的思考。這樣的STEM學習具有了學科的關聯(lián)性,我們的學習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傳遞,更多要讓學生基于自己的體驗來進行對話,進行融合。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STEM課堂提煉自己的精神和境界。我們要從單一的學科教學中抬起頭來,看一看教學之外的教育,試一試我們課堂之外的課程,想一想當下之外的未來,為我們探索高中人才培養(yǎng)的機制提供一種模型。
專家點評
“今天我們這兩位周老師執(zhí)教的明清瓷器修復這一堂課,它其實就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課,那么兩位周老師帶著我們學生穿越了歷史的長河,感受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最后又回歸了我們學科的本質(zhì)。從化學學科氧化還原的角度對這堂課進行了深度的演繹,我們在課堂教育當中看到的課堂的呈現(xiàn),應該與我們南外的課程理念符合。”
“南外的STEM教育實踐,讓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也就是我想說的八有: STEM讓我看到了有理有據(jù)地開展這樣課程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老師身上看到的光芒。其實所有的課程都是一種對話,這樣有聲有色的對話完全來自于教師的專業(yè)功底,和對育人的深度理解。有板有眼,因為STEM課程和其他任何一個課程相比,都有它獨特的地方,比如準備的工作量比較大,前期的工作要開展得非常細致。更重要的是STEM課程,讓我在南外感受到的是有情有義,這個情是一種教育情懷。是一種激情,沒有這種激情教師走不遠,有義是一種承諾。所以在南外開展這樣一個課程,孩子在成長教師也在成長?!?/p>
學生感悟
“不僅僅是以一種科學的冷冰冰的機械態(tài)度去處理,而加以人文色彩,把兩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p>
“我們最喜歡這種知識點多、趣味性強還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化學和生活,化學和歷史都可以貼得非常近?!?/p>
“我們了解了如何制備生活中常見的凝膠 如何使用核磁共振檢測樣品 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 我們有幸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更進一步的研究下去 我們都很喜歡這種通過化學了解生活的課程?!?/p>
這次基地課程展示以“秉學科融合創(chuàng)新,促學生自由成長”為主題,進一步的探索學科融合創(chuàng)新課程建設,以期能發(fā)揮省課程基地的輻射引領作用。在STEM課程探索過程中,南外一直處于理論和實踐的前沿,這次的活動也從各個方面體現(xiàn)著南外STEM課程基地“敢為天下先”的決心和勇氣。
此次活動的圓滿舉辦,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教科室、化學組全體同仁的全情投入、歷史組的傾力配合。
南外作為江蘇省“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化學課程基地”的領航學校將一如既往砥礪前行!
如需獲取更多相關信息,敬請關注125國際學校!
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部 · 預約看校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